建筑減隔震普及率逐步提升 行業整體發展潛力巨大
來源: 發布時間:2020-01-12 點擊:1315次
? ??我國是個地震多發的國家,有41%的國土、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區,6度及6度以上地區占全國國土面積的79%。地震的破壞力巨大,地震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主要源于建筑物的破壞、倒塌以及由此引發的次生災害,因此提高建筑物的減隔震能力,可以最大程度的減輕地震災害損失。
? ? 建筑減隔震即建筑隔震技術和建筑減震技術的簡稱。建筑減震技術應用范圍較為廣泛,可以應用于抗地震和抗風震,但其抗地震效果較差,設計復雜繁瑣,工程造價較高,震后需修復后才能使用;建筑隔震技術主要應用于抗地震,其抗震效果較高,設計簡單,易操作,經濟性良好,震后建筑物不需維修或簡單維修即可恢復使用。對于抗地震效果來說,隔震技術比減震技術效果更佳。
? ?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《2018-2022年建筑減隔震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及投資策略建議報告》顯示,截止到2017年底,我國累計已建成的減隔震建筑工程為5100余個,其中,隔震建筑工程占比為84%,減震建筑工程占比為16%;2017年新開工的建筑減隔震工程共2000余個,其中,隔震建筑工程占比為70%,減震建筑工程占比為30%。我國建筑工程減隔震技術應用以隔震技術為主。
? ? 在我國,云南省是地震頻發的省份,同時也是建筑減隔震技術應用最為廣泛的省份。2017年,云南省隔震建筑工程數量在全國總量中的占比達到72%,減震建筑工程數量在全國總量中的占比達到57%。云南省是我國減隔震建筑工程占比最高的地區。
? ? 在全球市場中,新西蘭、日本、美國等國家建筑減隔震研究起步較早,技術較為成熟,應用占比較高。相較于發達國家,我國抗震技術較為落后,建筑減隔震技術應用占比較小,受到的地震損害比發達國家嚴重。2008年,我國汶川地震震級為8.0級,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6.9萬人;全球減隔震技術應用最為成熟、廣泛的日本,在2011年9.0級的東日本大地震中,死亡人數為1.6萬人。作為地震多發國,我國建筑減隔震技術研究、推廣意義重大。
? ? 隨著國家對抗震防災工作的日益重視,以及我國建筑減隔震技術日益提升、宣傳普及度不斷提高,我國建筑減隔震技術應用占比逐步攀升。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,傳統橡膠制品企業、橋梁支座生產企業等開始進入建筑減隔震行業,但較多企業缺乏自主研發創新能力,只能提供減隔震產品,缺乏提供配套解決方案的能力,我國擁有自主研發生產能力、技術較為成熟的建筑減隔震服務企業僅為14家,行業整體發展尚不成熟。
? ? 業內分析人士表示,我國是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家,由于地震所造成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情況嚴重,建筑減隔震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意義重大。隨著建筑減隔震技術的優良性能逐步顯現,再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持,我國建筑減隔震技術應用普及率逐步提升,較多企業進入市場布局。
? ??根據測算2017年我國減隔震市場規模合計7億元左右,綜合比較過去的累計已建減震、隔震建筑(棟)增長率2014、2015、2016年分別為55%、60%、90%;19.5%、15.03%、17.38%,結合近兩年政策的激勵,政策沒有落地的情況下,到2020年減隔震產品市場規模可以達到26億左右。減隔震市場的潛力很大,一旦政策真正落地,未來將會是十倍以上的成長。